銀針鑄仁心 妙手解難疾——記玉溪市中醫醫院針灸博士張英
“大姐,你試試手能不能抬起來了?”
玉溪市中醫院博士針灸門診內,張英博士正在為一名肩膀疼痛的患者進行針灸治療。精準取穴、手起針落,絲毫不拖泥帶水,一套流程下來,患者的癥狀有了明顯的緩解。
每周二、四、六上午,是玉溪市中醫醫院博士針灸門診看診的時間。7點半不到,診室外已經有不少患者在等候。
除了規定的每次20個號外,張英博士幾乎每次看診都會遇到加號的情況,并且這些患者絕大部分都需要做針灸治療。因此,除了接診患者的那幾分鐘外,她幾乎一刻不停的穿梭在門診治療區、科室住院部的各個患者之間,認真、專注的為其治療。除了日常繁忙的診療事物外,張英博士還有著碩士研究生導師、云南省中醫藥學科帶頭人、玉溪市中醫醫院副院長等多重身份,每天還要帶教學生、處理行政工作。
然而,在這樣高強度的工作下,你卻很難在她臉上看到倦容,她總是神采奕奕,繁重的工作日常不僅沒有消磨她對針灸學的熱愛以及對患者的責任心,反而成為了她從醫道路上源源不斷的動力。
十余年求學路 在熱愛中堅持
2001年張英博士進入云南中醫藥大學國際中醫班就讀,從此開啟了二十余年的針灸臨床、教學、科研旅程。作為學校第一批面向國際的中醫人才接受培養,日常除了中醫內科、針灸推拿等專業知識外,每天還要學習英語等課程,直到本科四年級,其他專業同學課程明顯減少的時候,她還面臨著很多學習課程、專業考試。談及選擇針灸學的初心,張英博士表示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
本科期間,除了認真學習、消化課堂內學到的知識外。張英博士還會在私底下下功夫,將理論付諸于實踐。她對針灸治療有著濃厚的興趣,這一根小小的針,怎么就有這么大的功效呢?為此,她經常為自己施針,試圖從動手實操中找到答案。大三那年,在學習了針灸學,刺法、灸法學等相關知識后,她用針灸的方法治好了母親的病癥,這更加堅定了她對于針灸學的熱愛。出于對專業的熱愛,張英博士在求學期間還培養出了較強的記憶能力,能夠很好的記憶、理解艱深的專業知識理論,并將其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同學、同事都稱她為“天賦型”選手。
在江西中醫藥大學取得碩士學位后,2009年,張英博士回到玉溪當地醫院工作,她協助科室開設起了針灸治療室,充分發揮自身專業特長,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中醫診療服務。剛工作那兩年,張英博士一方面積累了大量的臨床診療經驗,另一方面,她也認識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
兩年后,她毅然決定備考針灸博士學位,繼續完善、提升理論體系和臨床技能。在備考的那段時間里,張英博士上班認真為患者診療,下班后就抓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學習,3個月后,她以優越的成績考上了廣州中醫藥大學。“如果說我有什么競爭優勢,那就是這些年來積累的學習經驗。”張英博士將考博成功的訣竅歸結于此。
發揮專業特長 針藥結合治難疾
通過多年的理論學習和臨床實踐,張英博士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診療體系。基于學生時期打下的中醫內科底子,她不僅擅長用針,還擅長用針、藥結合的方式治療相關疾病。張英博士認為:能治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臨床上,針灸實現不了的效果,還可以用中西醫并重來進行輔助,這和中醫常說的“藥之不及,針之所宜”一脈相通。
受中醫整體觀念的影響,張英博士認為不同病癥之間都有其內在聯系。由于治療的病種多,相應的治療方法也比較豐富。張英博士擅長運用不同的針灸方法治療疾病,如飛針法結合熱敏灸治療各種痛癥、神經系統疾病、內科疾病、五官疾病;穴位埋線治療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單純性肥胖、頑固性面癱;火針治療腱鞘囊腫、帶狀皰疹、濕疹、牛皮癬、急慢性扁桃體炎、風濕、類風濕;放血療法治療靜脈曲張;自血療法治療蕁麻疹等。不僅如此,她還對中醫運用膏方針對個體進行養生、療疾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與學生共同完成針灸治療
帶狀皰疹作為廣泛影響大眾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一直是張英博士研究的重點,通過多年的研究、探索,她發現火針贊刺法,是快速緩解急性期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有效方式。即在患者發病初期行火針點刺,輕輕刺破皰壁,上拔火罐,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這種方法可以使疼痛在2-5天內得以快速緩解,促進皮疹結痂、減少后遺癥發生率。針對這一病癥,她制定了一套特色療法,即采用火針贊刺法、電針、超聲引導下神經阻滯綜合治療,皮膚瘙癢者再加以鋪棉灸,畏懼針灸者選用無痛的浮針、皮內針治療。該療法一經推出推出便獲得了廣大患者的認可和歡迎,目前已有許多患者慕名而來。
進行超聲引導下治療
除以上傳統特色治療外,借助先進儀器設備提高診療效率也是當前一大趨勢,肌骨超聲是張英博士診療中使用率較高的儀器之一。通過它可以直接觀察到目標點處的神經血管、受損的肌腱肌肉,還可以在超聲引導下避開神經血管、精準定位并進行可視化有創性治療,例如小針刀、神經阻滯、關節積液抽取等治療。
來找張英博士看診的患者遍布省內外,不僅病種繁多,且大部分都被頑固的疑難病癥折磨已久,為了不讓患者失望,她在診療過程中也是毫無保留,認真查體、四診合參、細心思考,為患者提供適合的診療方案。
為病人查體
堅持服務意識 將心比心待患者
由于崗位變動,很多老病人通過各種渠道詢問張英博士以后是不是不看診了,每次遇到這個問題,她都會詳細的告知他們現在的看診時間和地點。
“因為像針灸這一類的中醫治療存在周期性,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和他們建立信任,而且針灸的適應癥比較多,許多病人還會介紹家人或者朋友過來看。有時候病人沒按時間過來治療,我心里還會比較擔心。”張英博士說。由于病人較多,她一周的號源常在開放預約掛號當晚就被一搶而空,到坐診當天面臨加號的情況,超負荷工作已是常態。對此她表示,來找她的大部分都是熟面孔,而且有些患者還是從縣區過來的,不看完總覺得心理不踏實。為了更好的與患者交流,解答患者的疑問,張英博士還專門開設了微信工作群,每天抽時間為群里的患者朋友解一些簡單的問題,這樣他們就不必專門跑一趟醫院。
從走上工作崗位的那天起,
張英博士就明白,
無論多么先進的診療理念和技術,
都一定要經得起實踐的考量。
她堅持從患者的需求出發,不斷探新的治療方法,她使用的治療方法都自己體驗過。她常對學生說:“如果你想出來的診療方案都不能說服自己,扎針的手法自己都難以忍受,又怎么能獲得患者的信任?”在治療時,她也總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考慮到縣區來的患者沒辦法每天都來醫院做治療,張英博士就會為他們選擇如針刀、穴位埋線等見效快、持續時間長的治療方法,盡可能的減少其看病成本。正因為這種將心比心,時刻為患者考慮的作風,讓她收獲了大量患者的好評。
正因為這種將心比心,
時刻為患者考慮的作風,
讓她收獲了大量患者的好評。
牢記責任使命 身體力行促發展
要想實現學科的長遠發展,光靠個人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作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云南省中醫藥學科帶頭人、玉溪市中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興玉名醫......張英博士始終牢記自己肩上的責任,多次主持和參與省級課題、市級課題,發表學術論文,主編專著等,為當地針灸學科發展做出了顯著貢獻。她認為,要想促進學科更好、更快發展,一方面要加強學科后背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專業過硬的年輕醫生;另一方面則是要依托醫院、科室現有優勢,大力推廣相關特色診療技術,打造特色品牌專病。
在對科室年輕醫生,學生的傳、幫、帶工作中,張英博士延續了自己導師的教學風格,給他們充足的空間放手去做。她認為醫學是操作性很強的學科,看一百遍病例,不如自己實操一遍,必須要強化自己的動手能力。日常診療過程中,她會一邊為患者治療,一邊向旁邊的學生介紹操作重點。同時,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鼓勵其上手去做,自己則在一旁做好輔助工作。每當門診接診到較具代表性的病患時,張英博士會立即將學生聚到一起,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共同討論診療方案。
與學生探討病例
為了促進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張英博士提出了借助特色品牌專科優勢
打造特色品牌專病的想法
她提出學習其他醫院的先進做法,從某種病癥的治療著手,擴大科室乃至醫院的整體影響力。下一步,張英博士計劃與推拿科推廣椎管狹窄病癥的特色治療方案,通過針刀,小關節復位等治療方法為患者減輕病痛。據她介紹,椎管狹窄是一種常見病,但很多患者都不知道要怎樣治療,中醫特色治療具有可重復性,與常規手術治療相比損傷小、成本低。
自從到玉溪市中醫醫院履職以來,張英博士在管理、技術、科研、帶教等方面扎實開展多項工作。她的到來,提高了科室醫師的診療水平和臨床帶教能力,幫助找準學科及專業發展方向,進一步強化了團隊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