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中醫院外Ⅰ科三維重建引導精準解剖性肺段切除術實現早期肺癌根治目標
根據最新文獻Cancer Statistics中介紹,肺癌的發病率居于腫瘤第二位,病死率為第一位,近年來隨著低劑量螺旋CT的廣泛應用及人們體檢意識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早期肺癌被發現,這些早期肺癌的影像學表現多為磨玻璃結節,經隨訪或抗炎后無變化。
胸腔鏡微創解剖性肺段切除術
近日,我院外Ⅰ科成功開展一例3D可視化重建影像模型引導下的胸腔鏡微創解剖性肺段切除術。
患者是一位45歲男性,因血糖異常到玉溪市中醫院就診,在行CT檢查時偶然發現右肺下葉19mm磨玻璃結節,經外Ⅰ科醫師會診,考慮惡性病變可能,轉入外Ⅰ科進一步診治。在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胸外科施云飛主任醫師指導下,經充分準備,積極溝通后,為患者行肺3D可視化重建,并在3D可視化重建影像模型引導下行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術中反復對照患者3D可視化重建影像模型,準確精細解剖病灶所在肺段的動脈、段支氣管及靜脈,確定段間平面,精準切除病灶及其所在肺段,并清除了區域淋巴結。手術非常成功,術中病理診斷為早期肺癌,術后恢復順利,一般無需化療,可達到臨床治愈。
什么是肺3D可視化重建?
肺3D可視化重建是借助CT影像資料,重建出肺臟的三維圖像,能對肺組織、血管、支氣管、肺內小結節進行立體重現,劃分肺段。肺3D可視化重建影像模型從三維角度明確肺內小結節的位置,及其所在的肺段或肺亞段,同時發現變異的肺段血管、支氣管,避免誤傷,又發現肺內結節的血供,這將使肺內結節的定位更直觀、準確。
微創中的微創
3D可視化重建影像模型引導下的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有什么好處?
在3D可視化重建影像模型引導下的胸腔鏡解剖性肺段切除術,達到了精準切除病灶,最大限度保留患者正常肺組織,手術具有創傷小、預后良好的優點,已為越來越多的患者帶來收益。術后患者下床時間早、拔管時間快、住院時間短,保證最佳治療效果的同時,更利于患者術后快速康復。為肺結節患者帶來了更優的治療方案,可以說是微創中的微創。
誠然,解剖性肺段切除在技術上比肺葉切除要難得多,它要求更精細的解剖肺血管和段支氣管分枝,不是一般的胸外科醫師都能做到的,而且在病例的選擇上,有一定的適應范圍,不同的肺段切除,難度也不一樣。我們只有選擇合適的患者,不斷加強學習,使我們的微創技術不斷向前發展,才能面對各種新技術的挑戰,給肺癌患者帶來更多福音。
手術更加精確、安全
發現肺結節怎么辦?
肺結節是肺癌篩查中最常發現的類圓形、密度增高的肺部陰影。在肺部影像表現為直徑≤30mm的局灶性、類圓形、密度增高的實性或者亞實性肺部陰影。
體檢時發現肺結節并不代表是肺癌。肺部小結節大都是良性的。不要緊張,也不要不當回事,要做好定期復查隨訪,必要時也得采取一定的干預手段。
Fleischner協會指南(目前國際上處理肺結節的權威指南)對肺部結節的處理建議是:良性不擔心,惡性早切除;良惡難分辨,隨訪是關鍵。
肺結節的定期復查隨訪非常重要,一旦肺部小結節有增大趨勢或者磨玻璃陰影開始有實性成分,就可以盡早考慮進行臨床干預,達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防惡化的目的。
如果體檢發現肺結節,建議咨詢胸外科醫生,如何治療由胸外科等專科醫生來判斷。比如在純磨玻璃結節中出現了實性成分,就要引起我們高度警惕,需考慮是否為浸潤性病變,這種情況下是要考慮手術切除的。但最終什么時候考慮手術,醫生需要根據結節大小變化、實性成分比例的變化以及患者的需求等綜合分析后決定的。
肺結節的具體治療方案和隨訪時間必須要經專科醫生專業診斷后給出。玉溪市中醫醫院外Ⅰ科是包含了胸外科、普外科、顱腦外科的綜合性外科,玉溪市中醫醫院外Ⅰ科團隊聯合省內外專家的力量可以為肺結節患者提供最恰當的建議,并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